阅读历史 |

第55章 055 回乡(1 / 1)

加入书签

第五十五章

罗婶娘等人毕竟是长辈, 纪娘子不可能一直让长辈干活,柳贺便去门口叫了三叔,让三叔替他请了族老过来。

下河村因地处通济河的下游才得名, 村中人家大多姓柳, 彼此间都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像柳贺爷爷与三叔的父亲就是亲兄弟, 与罗婶娘的公公则是堂兄弟, 柳贺年纪不小, 但辈分不大, 同辈的礼哥平哥都小他不少岁,还有几个光屁股的娃娃论辈分都是他的叔叔。

免田税这种事, 他一人决定也可以, 毕竟廪生是他自己考出来的, 但柳贺也不想太得罪人, 便考虑着将分配权交给族老。

他只定了三叔家的几亩田, 其余都交由族老决定。

下河村田亩数不少, 柳贺爷爷在时手里头也有几亩田,后来大头都分给了柳义, 因为柳信能分到一部分族田, 柳贺爷爷自然更操心无所事事的柳义。

柳贺考中秀才后,族中又分了他几亩田, 但这些田柳贺自己不种,都租给别人种, 一年收一部分租便足够了,分到的田多, 他就能多分些租, 加上这些田不必叫夏税和秋税, 到柳贺手里时已经比前几年可观多了。

在这大明朝,赋税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被田税压垮的人家有不少。

也就是江南一带土地肥沃,靠天吃饭还能有些收成罢了。

柳贺三叔家田也不多,毕竟三叔常年在河里讨生活,三婶在家伺候着几亩地,柳贺直接当着族老的面说要将三叔家的田纳入名下,三叔三婶的第一反应都是摇头:“就算不交税,省出来的钱也是贺哥儿你拿大头。”

柳贺和纪娘子当然都不同意,两人在家一直受到三叔三婶的照顾,三叔家日子虽说过得不差,但打鱼捞虾也是看气候吃饭,三叔年纪渐渐大了,再过些年就抬不动渔网了。

“贺哥儿你别光惦记着你三叔,你还有个亲叔在呢?”

二婶人未到声先至,听着柳贺开口替三叔免了田租,她在心里骂着柳贺傻,一亩田租可值不少钱呢,柳贺这是宁愿把钱分给外人都不愿让自家占便宜。

没见过这么傻的,父子两人都是一样的穷大方!

柳贺先和她打了个招呼:“二婶。”

他又看了一眼蔫蔫走在二婶身后的柳义,客客气气喊了一声“二叔”。

招呼上客气归客气,提到免田税的事柳贺却很公事公办:“各位叔伯婶娘,咱们族中长辈最是公正,这田怎么分就由他们决定,免除的田税我一分不取,大家就听族老们安排吧。”

柳贺话是这么说的,不过家中亲戚邻居们都知道,免税的田毕竟是在柳贺名下,如何安排族老们也要考虑柳贺的意见,因而众人走虽走了,却给柳贺和纪娘子留下了鸡蛋、肉条以及布料等。

纪娘子望向柳贺:“贺哥儿,这些可要送回去?”

柳贺摇了摇头:“大家送了,娘您便收下。”

其实族老之前已经和柳贺提过一嘴如何安排了,柳贺名下田亩毕竟有限,人人帮到是不可能的,族老们只能挑选其中一两户人家,但到了收获的时候,免去的田税便可拿出一部分给族人分配,这样人人都能得到一些实惠。

而柳贺名下的免役机会,柳贺就没有出让的打算了,他对多出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和十几岁的弟弟都没有兴趣。

他考中秀才之后,族中又给了他资助,只要柳贺用心读书,家中钱财足够他应付到明年乡试了。

族长没有和柳贺明说,但柳贺也能听出来,族中尤其盼望他能考中一个举人,举人无论权势还是地位都远胜秀才,仅免除田亩与丁役两项,族中都有享不尽的好处了。

原先族老们将期望放在柳信身上,可惜柳信去得太早,如今柳贺成为了他们的希望,而柳贺考中的几率其实更大一些,毕竟柳贺太年轻了。

……

纪娘子与柳贺整个春节都是忙碌的。

这一年里,柳家的门框上终于贴上了春联与窗花,春联是柳贺自己写的,刚贴完,三叔与其他邻居便懊恼道:“早知我也买几张红纸叫贺哥儿帮着写了。”

“贺哥儿的字比乡里卖的春联好看。”

村里人办年货都早,春联窗花之类的都是早早就买好了。

“明年等我回来写。”

“那就说定了。”三叔笑道,“贴上秀才公写的春联,平哥明年读书也能有长进。”

经过纪娘子和柳贺的打扫,家里总算干净了一些,除夕那天,下河村家家户户都响起了鞭炮声,柳贺也买了几根来放,鞭炮声吓得滚团到处躲,等鞭炮放完,柳贺也安不下心读书,就搬了张凳子到院子里除草。

“你别忙这个,我来。”纪娘子道,“锅里炖了鸡,你舀一碗尝尝咸淡。”

他家今年春节的吃食不少都是村里人送的,纪娘子在城里买了些村里没有的零嘴干果,带回来分了不少给孩子们,她和柳贺都是不擅长欠人情的人,欠下的人情总要想办法还了。

而到了初一初二这两天,因为田税的缘故,到柳家走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柳贺直到初三才有空捧起书来看。

这个年着实让他体会到了秀才身份带来的便利,即便是二叔二婶都没有酸言酸语了,邻居们也个个都很客气,熟悉的还称他一声贺哥,关系不亲密的叫他柳相公的都有不少。

所以说功名利禄牵动人心,柳贺上辈子看到一位明星说过,他红了之后,身边就全是好人没有坏人了。

柳贺现在的感受和那位明星有些相似,但他倒并不会沉迷于此,既然可以再往上考,他自然要尽全力尝试。

从初三开始,柳贺每日写一篇四书文一篇五经文一篇策论,再把朱熹的四书章句拿出来反复研读,他时文已有了火候,但依然有上升的空间,写一篇文章再反复修改几遍,以便让文章更贴近自己心目中的佳作。

四书读完,再读《诗》经,读书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的含义便更加深刻起来。

晨起之后,柳贺依旧大声朗诵古文今文中的佳作,除了读四书五经外,也读典故,读人物传记,读时文程文,他要么不读,一旦读起书来,就必定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唯有在这种状态之中,他才能真正将文章领悟透。

读书的过程,便是将书中文章衍变为自己文章。

除此之外,柳贺也没有放松练字,论、诏诰表与判语的练习也在加强,科举虽重头场,但能取得好名次的书生必然是三场皆有佳文,而且应试题练多了,柳贺就发现,其实第二场也并非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诏诰表,考验的就是士子写公文的能力,可以说四书五经只是入门,而为官之后,写诏诰表与判语的能力却是士人必备的。

拿现代举例,不管行测与申论多么重要,真到了上班之后,谁没写过关于XXX的公文。

一个字总结下来,累。

小三关的考场上柳贺写文章的时间还算充足,而到了乡试考场,文章一写就写七篇,他不仅要耐住寂寞,也要将文章的质量拔到最高。

在家写了几天文章,柳贺就觉得脚冻麻了,长江一带的冬天总带着一点神经病的特质,说降温就降温,被子带潮不说,坐久了鞋袜都泛起了潮。

柳贺只能多喝些茶水多跑几趟厕所,好在他年轻,肾还能扛住,但跑来跑去身上也不觉得热,他只能把炭盆挪得更近一些,先热一热手,再在竹纸上写字。

“贺哥儿,先歇一会儿,去院子里活动活动。”

纪娘子用油和糖一起炒了年糕,虽说对胃不太友好,但真的又香又田,另外一口锅里还摊了蛋饼,饼做得薄薄的,柳贺不等凉了就伸手去锅里拿,吃得龇牙咧嘴的。

他忍不住问:“娘,我怎么觉得家里的蛋饼比城里的好吃?”

难道是因为烧的柴火不一样?

“在家毕竟自在些。”纪娘子倒了碗红枣茶,“你吃完多走走,别老是坐着,累了就去床上睡一会。”

以前是柳贺提醒纪娘子锻炼,但自从纪娘子发现锻炼的好处之后,就换成她时时盯着柳贺了。

柳贺连吃了三块蛋饼,就算纪娘子一直催着他出去,他依旧坚持吃了两筷子糖年糕,柳贺满足的样子叫滚团十分羡慕,它试图跳上灶台看柳贺吃了什么,却被纪娘子扼住了命运的后脖颈。

“滚团越来越不听话了。”纪娘子将滚团放下来,支使柳贺,“带着滚团出去跑跑,它也越来越圆了。”

“在城里它能跑的地方不多,回家了倒是能跑跑。”

柳贺只得听了安排,沿着通济河慢慢逛着,冬日的下河村显出了几分萧索,但因为刚过年的缘故,村里炊烟袅袅,小孩子的笑声时不时传到柳贺耳边。

今年冬天倒没有前几年冷,通济河没有结冰,河水清清澈澈的,连河底有几条鱼都能看出来。

柳贺闷头读书读得头昏脑胀,这会儿被风一吹,脑子倒是清醒了不少。

可惜现在不是春天,若是阳光明媚的时节过来,在岸边看看草看看水,感觉一定很美妙。

柳贺闲逛的时候,滚团一直亦步亦趋跟在他身后,滚团小的时候倒是喜欢贴着纪娘子,圆了之后就爱贴着柳贺了,可惜柳贺要么去府学要么外出考试,但每次回来,滚团总是巴巴跟在他后头。

哎,有猫真好。

章节报错(免登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