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6.大事 晋江首发(1 / 1)

加入书签

罗卜藏丹津这一反叛, 朝廷这边,很快就知道了。

罗卜藏丹津是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右翼的首领,康熙五十年的时候, 承袭了他父亲的亲王爵位。

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朝廷入西/藏平定入侵的准噶尔汗国, 罗卜藏丹津作为协助一起参与了进去。

因为当年罗卜藏丹津所在的和硕特汗国就是被准噶尔给灭亡了的,所以朝廷对于罗卜藏丹津还算信任。

只是有时候这事情就是这么邪门, 罗卜藏丹津跟随当时的大将军王胤禵入藏, 在经过青海时, 他要求朝廷能恢复他们家族所在的汗庭。

这种事儿胤禵怎么会答应, 就算胤禵答应了朝廷也不会答应,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能直接统治的, 为啥非得脱了裤子放屁搞什么羁縻。

但是除了这个要求没答应之外, 朝廷对于和硕特部还是很恩遇的, 雍正元年,就在不久之前, 朝廷还嘉奖了随清军征战的和硕特部人。

不过这个受嘉奖的不是罗卜藏丹津,而是罗卜藏丹津的侄子察罕丹津,朝廷直接册封他为黄河南亲王,与罗卜藏丹津共领和硕特部右翼。

可能就是这个行为, 威胁到了罗卜藏丹津的地位,因此导致他起兵反叛。

据说他这次反叛,召集了青海厄鲁特蒙古的四十多个台吉,会盟于察罕托罗海,自号“□□浑台吉”。

对于不肯起兵的,受过清廷恩惠的其他两个和硕特部的亲王, 他则是先后派兵前往袭击。

和硕特部的左翼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因为不从反叛,又打不过罗卜藏丹津的叛军,最后只能携带妻儿残部逃亡西宁,给朝廷报警。

还有与罗卜藏丹津共领和硕特部右翼的察罕丹津,被叛军打败后,也带着妻儿部属跑到兰州去了。

在年羹尧上来的折子里说,这个罗卜藏丹津不仅裹挟了厄鲁特部的蒙古台吉们,还和一些大喇嘛联合到了一起。

要知道青海这边,黄教可是十分兴盛的,喇嘛们一掺和进来,一时间叛军势力大增。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都已经打到西宁城外十余里了。

雍正接到消息之后,简直气的话都说不出来,脸涨的青紫,一把将奏折扔到了地上。

“和硕特部世受国恩,罗卜藏丹津身为庶支能够继承爵位,那也是先皇对他们父子的恩情,他如今不思报答恩情,反倒反叛于朝廷,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皇帝气的说话都带着颤音。

虽然早就知道罗卜藏丹津有不臣之心,但是这么明晃晃的反叛起事,哪个皇帝能不闹心。

隆科多俯身将折子捡了起来,安抚道:“罗卜藏丹津这样没有忠义之心的人,不值得皇上为他如此动怒,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一旁的怡亲王也跟着劝慰:“皇上,隆大人说得对,如今西北还有年羹尧,他之前在平定准噶尔时有功,想来是个知道兵事的人,目前为止还不必太过忧心,只是朝廷到底还是要拿出一个章程来。”

一个亲弟弟,一个是隆科多这个舅舅,雍正皇帝也很快就平息了怒火,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几个大学士兼朝廷重臣。

“诸位爱卿觉得此事该如何?”

大学士张廷玉最为稳重,先道:“罗卜藏丹津父子在和硕特部积威已久,如今又连通了青海黄教的大喇嘛,此事不得不察,臣以为,此事一方面可着年大人准备平叛,一面也可着人前去与罗卜藏丹津谈判,一方面是迷惑罗卜藏丹津,一方面也可以试一试他的深浅。”

雍正听了这话立刻点头:“衡臣此言是老成持重之言,只是不知该派遣何人去谈判呢?”

这话一问出来,顿时养心殿里鸦雀无声,这可是个不讨好的工作,前去招降叛逆,这话虽然说的好听,可是这些人不服王化,说不准过去了就是送命,又有谁敢去呢?

不过张廷玉到底是个很敢任事的人,仔细思索一番之后,就立刻道:“兵部侍郎常寿如今正在西宁。”

皇帝直接点头:“就他了,写一封招降手谕给他,让他前去罗卜藏丹津军中宣谕。”

张廷玉领命,立刻下去写谕旨。

不过在场的人都知道,这玩意估计写了也白写,就以罗卜藏丹津的这个行事,一封谕旨肯定是劝不动他的,前去招降也就是走个流程。

隆科多见此,立刻道:“皇上,还要防备罗卜藏丹津与策妄阿拉布坦勾结啊。”

要知道虽然清廷打败了入侵西藏的准噶尔,但是也没能把人彻底消灭,现在准噶尔汗部还是在西北边境虎视眈眈。

雍正听到这话,脸都绿了:“这个该死的叛逆,准噶尔灭亡了他们和硕特汗国,他竟然还要和仇敌结盟吗!”

隆科多急忙劝道:“此等悖逆之人,哪里知道礼义廉耻,他不过是想当藏王,只怕早就忘了亡国之恨了。”

雍正被气得不轻,但是理智还是在的,立刻点了点头:“给年羹尧下旨,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准备平叛,以及防备准噶尔,还有那些被罗卜藏丹津袭击的亲附朝廷的王公们,也让他要接应一下。”

隆科多立刻应是,心说皇帝看着气急,其实脑子里还是很理智的,团结亲近你的,打击反叛你的,这很合理。

不过任命完年羹尧之后还没完,雍正继续道:“朕记得岳钟琪也在西南,任命他为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随同年羹尧一同西征。”

给军中派驻参赞大臣本就很常见,而且岳钟琪也算是名门出身,是知兵事之人,之前就曾在青海平过叛,因此派他为副将大家也都没啥意见。

皇帝的命令急急送往青海。

很快的,朝中的其他大臣们也知道了此事,一时间议论纷纷,大家目前为止其实都有点不信任年羹尧,毕竟他之前一直就是个文官,管后勤的,现在让他打仗这不是闹呢么。

就连十四阿哥都上书,请求领兵,要替皇帝平叛,皇帝哪还敢用他啊,直接拒绝了,并且一意孤行,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大臣们满脸苦涩,面面相觑却都不敢再说话了,现在再蠢的人都能看出来,皇帝这次无论如何都是想用任命自己信任的人,来打个大大的胜仗,其他人说什么都不好使。

朝臣们忧心忡忡,但是事情却还是平平稳稳的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定下了平定叛乱的计划之后,皇也没完全死磕在这上头,转头又开始处理起朝政了。

隆科多也接到了新工作,他被皇帝下令,成为了《圣祖实录》的总裁,并且监修《明史》。

啊没错,他一个没有一点功名的武臣,担任了所有文臣梦寐以求的工作:修史。

这不得不说,又是另外一种黑色幽默了。

但是隆科多倒也可以理解皇帝的心情,修史这种事儿,尤其是与皇帝息息相关的《圣祖实录》,皇帝当然会让自己最信任的人来做,因为里面很多事,都需要史官的春秋笔法,而这里头的度怎么拿捏,当然还是隆科多比较能懂皇帝的心意。

隆科多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因此他花费十几天,把修《圣祖实录》需要的史料全部认认真真看完,看完之后,就给底下的史官画下了一个道,什么改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仔细写什么简略写,他都分派的明明白白。

底下史官看到这个,各个面露震惊之色,他们原本以为所谓的总裁不过是个挂个名而已,毕竟隆大人可是侍卫起家,也从没听过有过什么文名,没想到分派起任务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隆科多心说我虽然看起来五大粗,但是我也是读书的啊,你们这都什么眼神。

不理会下属的惊叹,隆科多又转头去了修明史的那边。

虽然他监修明史,但是其实这里头出力的,主要还是总裁张廷玉和徐元梦,他这个监修才真正是个挂名。

但是挂名也好,隆科多反正能正大光明的去看一看还没修订好的明史了。

要知道,在这年代,普通人家那都是谈明史色变,毕竟一个明史案,光凌迟的就有十八个,文字狱是真的很可怕。

大多数人,都是不敢与前朝扯上半点关系。

隆科多过来的时候,史官们都在努力工作。

张廷玉也在,他是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接到修史这项工作,简直激动到不行,每天都得过来转一圈,十分得卖力。

见着隆科多过来,他也过来打招呼:“隆大人可要看看刚刚定稿的几页史稿?”

隆科多心说还挺巧,立刻点了点头。

张廷玉命人拿了过来,又笑道:“如今千头万绪的,这些史稿也只能劳烦大人在此观看了,万万不能泄露出去。”

“张大人不必客气,我明白。”隆科多笑着应了,然后转身找了个地方看去了。

张廷玉见这位爷竟然还真看的挺认真,心中慨叹,怪不得能受皇帝如此看重,果真是个上进好学之人。

**

隆科多这边如火如荼的修史,那头皇帝却又琢磨着叫了隆科多过去说话。

不过这次说的,却真真是国之大事。

“如今朕骤然登临大位,许多事还是千头万绪,不知该从何处做起,但是有鉴于圣祖晚年的故事,朕以为,储位之事当放在首位,这几个月以来,朕左思右想,只觉千百年来,建储之后,都难免遭受风波,以至于乱了国政。”

“因此,朕想着,倒不如朕事先写好诏书,一份封在匣中,放在朕身侧,一封密封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朕百年之后,再令大臣取出,与朕身侧的诏书对应,若是一致,便可让新君登基。”

隆科多听完心中感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秘密立储制度吧。

但是这项制度虽然看着挺好,却也有缺陷,隆科多道:“历史上的君主们建立东宫,也不止是为了定下储君名分,以安国本,更是为了建立东宫之后,便可海纳天下名士教导东宫为君之道,如此日后登基才能掌控四海君临天下,皇上之才天受之,圣祖皇帝才能安心交付国家大事,只是日后,若是无有皇上之才德,又无旁人教导,为之奈何?”

隆科多这话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储君得不到正统的君主教育,那上台之后,只怕会被大臣们玩的团团转,另一方面则是,储君要是没有自己的班底基本盘,上台之后又该找谁做事?

这两点,其实雍正的继承人乾隆都遇到了,乾隆当皇子的时候,因为雍正介于前朝的祸事,便不让儿子参与朝政,每天就让他读书。

结果读着读着,乾隆也被这些圣贤书给忽悠傻了,真的相信什么君主仁厚,臣子自然就会归附,不同意父亲对于大臣们太过严苛。

然后一上台就把这些政策都废止了。

当然了,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些大臣们果然背叛了皇帝的恩情,开始肆无忌惮起来,不过乾隆到底是个狠人,既然仁厚感化不了你们,那就亮刀子吧。

至此,乾隆一朝的政策开始割裂,乾隆本人,终于也进化成为究极的政治机器。

隆科多实在不想最后事情变成这样,白白浪费了雍正皇帝的心血,因此即便知道此事敏感,也仍旧毫不畏惧的提了出来。

皇帝也没料到自己这个舅舅这么大胆,一开始还有些惊讶,但是听到最后,他却说不出话了。

他知道,舅舅的这些话,都是呕心沥血的忠臣之言,或许满朝上下,也只有隆科多舅舅敢和他说这些了。

皇帝心中一时间五味杂陈,许久之后终于道:“舅舅所虑者朕知道了,此事朕会细细考虑的。”

见皇帝听进去了,隆科多便也不多说了,之后两人又说了点别的有的没的,只是皇帝眼看着是没什么兴致,隆科多也很快告退离开。

而雍正看着隆科多离开的背影,心中也开始深思,既不想发生储位之争的冲突,又想要好好培养儿子,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

很快的,皇帝就在朝堂上宣布了秘密立储的规章制度,但是同时他也给这个制度加了一项补充,皇子们成年之后,可去六部观政。

所谓的观政就是只能看不能做,看完之后回去了皇帝可能会考问,这个行为的目的,自然是让皇子们知道朝廷该如何运行,知道大臣们如何处理事务,同时也避免了皇子深入朝政之后,与大臣们过从甚密。

大臣们对于皇帝的这个想法倒也没什么意见,毕竟前朝夺嫡之乱,不仅是皇帝心有余悸,大臣们也害怕啊。

一不小心就被裹挟其中,而且有时候想不被裹挟进去都不成,但是一旦被裹挟,好一点的能保住性命,不好的,那就是身死家灭。

因此大家对这项制度都十分拥护,高呼圣明。

皇帝自己也很满意,他也盼着后代子孙都能平顺过度呢。

**

八月可能注定是个十分忙碌的月份,皇帝刚定下立储的规矩,直隶巡抚李维钧突然上奏,奏请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隆科多知道,这项政策其实皇帝早有意实行,而且其实在康熙晚年,皇帝发布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之后,所谓的摊丁入亩便也有了雏形,甚至有几个偏远的县,已经开始这么施行了,但是这项政策明显是侵占了大地主乡绅贵族的利益,因此一直推进的不太顺利。

但是现在却由一个直隶总督提了出来,实在让人咋舌。

一时间,整个朝堂都开始躁动起来,尤其是那些家中良田千顷的,现在都快把李维钧的shi都骂出来了。

不过隆科多却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一点,李维钧是年羹尧的人。

没错,在雍正元年之前,直隶总督还是赵之垣,赵之垣乃是名门出身,他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名将赵良栋,李维钧和他比起来,就是个泥腿子。

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却在前段时间参倒了赵之垣,升任为直隶总督,无他,正是因为他巴结上了年羹尧。

隆科多查到,李维钧当上直隶总督之前,将一个妾室扶正,而这个妾室正是年羹尧的管家魏之耀的干女儿。

就这么一个奉迎出身的人,却在摊丁入亩这件会得罪天下大部分读书人的事情上,如此积极,隆科多相信,他一方面是体察圣意奉迎皇帝的心意,一方面可能还真有点东西,听说他在直隶任上,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也是不遗余力的。

隆科多接到这些查探来的消息,一时间有些无言以对,这世上之人,真的是都不能一言以定啊。

虽然朝臣们对于摊丁入亩的政策都是一片哗然,但是皇帝却很高兴,不过他到底老成持国,也没有一言以定,而是将这份奏折交给户部堂议,说等户部议完之后,他再行斟酌。

但是此时户部主事的可是怡亲王啊,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的贴心小棉袄,因此这件事哪里有议不过的,很快就交上了答复:“应如所请”。

皇帝越发高兴了,不过为了谨慎起见,又拉了九卿科道一起复议,大家伙其实都能看来皇帝的决心,而且这件事要是议起来,也是真的好处大于坏处,因此这项政策很快就批准了,从雍正一年开始实行。

**

一时间朝中又是一阵沸腾,大臣们也都不是傻子,明晃晃就能看出来这一刀是朝着谁来的。

废除人丁税,将康熙年间就固定下来的人丁摊入田亩之中,田越多交的税越多,之前士绅们多年仰仗的优免权全部取消,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在拿刀子割他们的肉。

全国各处一时间怨声载道。

但是雍正却很坚决,丝毫不为这些杂音所动摇。

摊丁入亩是他在皇子时期就想要实行的政策,现在做了皇帝,国家已经混乱成了这个样子,他必须得做些什么,而他一旦开始实行,那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有时候,好的皇帝或许就是需要这种一往无前的心态,哪怕看起来偏执,看起来不近人情,但是一家哭好过家家哭,隆科多看着那些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惨状,当然也是竭力支持皇帝的政策。

他几乎是满洲勋贵中第一个响应皇帝的人。

皇帝批复政策之后,他便立刻吩咐底下人去丈量佟家的田产。

同时上书表示支持,坚定的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隆科多知道,自己这么做之后,肯定会被那些满洲勋贵们骂死,但是他却已经无所谓了,自己能做的,他绝不会迟疑。

**

皇帝对于隆科多的支持也很高兴,当天就将隆科多叫进宫,狠狠的夸赞了一番,把隆科多都夸赞的有点尴尬了。

但是隆科多也能意识到,皇帝对他的信任又多了一层。

十一月,冬至日,皇帝去圜丘祭天,将年仅十一岁的四阿哥弘历也带上了,而且在奉圣祖仁皇帝配享的时候,还让十一岁的弘历代祭,倒是把年纪更大的弘时扔到了一边。

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信号,不过作为朝中大臣,皇帝不这么做,大家也早能料到,因为皇帝这么多子嗣,如今看着也就这位四阿哥有些气象,而且他还曾被圣祖仁皇帝抚养过,那更是在身上镀了一层明晃晃的金。

隆科多之前与这位未来的乾隆皇帝也没见过几面,这次终于见到,也不免心中感叹,别的不说,光是从外表和言谈举止,这位爷都比阿哥弘时这个年纪更大一些的,要强的多的多。

弘时隆科多也见过啊,这孩子好像是脑子有点不太好使,你和他说两句话就漏了怯,隆科多私底下觉得阿哥还不如他们家的岳兴阿。

岳兴阿虽然老实,但是智力还是没问题的。

这也就怪不得雍正会选弘历了,一共就这么几个儿子,小的小傻的傻,一个弘昼还是个调皮捣蛋爱玩的,可不就弘历看着不错嘛?

当然了,作为封建主义社会集权巅峰的乾隆皇帝,他除了被兄弟们衬托之外,自己也是有点东西的,不然也不会造就所谓的康乾盛世,虽然晚期昏庸了,但是前期其实还可以。

正在思索间,隆科多正好看了弘时。

此时的他正在和廉亲王说话。

廉亲王的脸色并不好,今年九月,圣祖皇帝升附太庙,廉亲王负责在端门前设更衣账房,结果皇帝因为油漆味太大,让廉亲王和负责此事的工部侍郎、郎中在太庙前跪了一天一夜。

这不能说是找茬,也只能说是鸡蛋里挑骨头了,毕竟新修建的建筑物,哪个能没有油漆味啊。

但是没有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廉亲王该受的苦这段时间以来,一个都没落下。

因此廉亲王此时面色不好,也很正常。

但是弘时这个时候竟然就和廉亲王勾搭上了吗?隆科多微微眯了眯眼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