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0.隐含 晋江首发(1 / 1)

加入书签

这顿饭勉强算是吃的宾主尽欢, 反正正德帝这个主很欢乐,他们这些宾欢不欢乐没人在意。

等吃完饭,皇帝也累了, 张鹤龄就和谢迁一起离开了。

等出了皇帝住处,谢迁看起来也没有想要说话的意思,客气了两句, 就和张鹤龄拱手告辞。

张鹤龄见他满面忧虑也没有多言, 两人告别之后,也和儿子一起回了自己的住处。

张宗说看着有些不大高兴,张鹤龄当然知道他这是为啥, 这次他跟着一起出来, 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结果如今寸功未取,却只能回转京师, 他自然心中不甘。

不过张鹤龄这回却没有安慰他,而是沉声道:“你做出这副样子给谁看?”

张宗说自小到大没挨过多少父亲的训斥, 因此当听到张鹤龄突然语气这样冰冷,他也给吓了一跳,有些诧异的抬头看向父亲。

“父亲, 您这是……”

张宗说面上神情有些不安。

张鹤龄皱了皱眉:“如今皇上让你回京,你难道不知其中道理吗?”

以他儿子的聪明劲儿,张鹤龄不相信他看不透其中端倪。

张宗说有些懊恼的低下头, 他当然明白皇帝如此行事的原因, 无非就是用他做个牵制,可是他既没有父亲的威望,也没有父亲的地位,只怕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微乎其微。

想到这儿, 张宗说叹了口气:“是孩儿错了。”

不管皇帝的这番安排能不能成功,都不是他这个为人臣子能置喙的。

见着儿子低了头,张鹤龄便也没再横眉冷对了,叹息道:“你明白就好,你也别觉得你回了京城就失了前程,皇上能派你回去,便是对你的信任,我们家身为外戚,若是能获得皇上的信任,那便是天大的前程了,相反你若是跟随皇上去边镇,你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作为外戚,触碰军权这是大忌,即便皇帝愿意,大臣们也不愿意,所以即便张宗说跟着皇帝去了边镇,只怕百分之八十也是不能掌军的,最多可以身为侍卫在皇帝身边护持。

可是皇帝在战争中八成是不会下场的,所以即便张宗说跟着一起去了,也多半是建立不了什么功业的。

想着这些,张宗说原本心中的一腔热血也凉了三分,许久才道:“是孩儿想的浅薄了。”

说完这话,他看起来有些蔫蔫的。

张鹤龄心中对儿子也不免生出些许怜爱,走上前去,轻轻抚了抚儿子的脑袋,柔声道:“你也用不着着急,你如今还年轻,日后自有用你的时候,如今你还是得慢慢积累才成。”

张宗说点了点头,看着还是有些不大自在。

**

父子俩谈完话之后,张鹤龄便让儿子下去休息了,而他则是瞅了个空子往皇帝住处去了。

之前有旁人在,张鹤龄的许多话不好说,如今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私底下试探一下。

张鹤龄来到皇帝住处的时候,皇帝还没歇下,听到他过来了,竟也毫不惊讶,让人将他请了进去。

行完礼坐定之后,张鹤龄这才道:“皇上您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去巡边,只怕不单单只是因为边将不和吧。”

张鹤龄是了解自己这个大外甥的,他的思维的确跳脱,行事也时常出人预料,可他并非一个无脑盲冲,不珍惜生命的人。

正相反,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原本他喜欢吃肉类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最后也在张鹤龄的建议下,控制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开始多吃蔬菜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甚至为了养生,开始逐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

这对一个皇帝来说还是蛮不容易的,毕竟他们自己富有天下,无人可以节制,只要生出一点欲念,那根本没人能拦得住。

可是他却偏偏能够忍得住,只是为了保证身体健康。

这样的人,他不信他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明显可以找到替代之人的事情。

而皇帝对于张鹤龄的猜测也明显没有任何惊讶,只是笑了笑:“舅舅果真知朕甚深。”

说完又顿了顿:“那舅舅可能猜出朕此次出征的原因?”

张鹤龄看着他沉默片刻,到底还是将自己的猜测说出了口:“臣不敢妄言,只是回顾如今朝中局势,皇上是否有提拔武将的心思?”

皇帝望向张鹤龄的神色一亮,语气急速:“若是如此,那舅舅觉得如何?”

张鹤龄目光深远的看着皇帝,语气低沉:“若是皇上真的想要这么做,那臣便只能说一句话了,皇上越是如此,只怕越不会成功,皇上提拔武将,只会让文官团体更加团结,他们一定会集中精力来打击武将势力崛起,这是整个文官体系的统一理念。”

皇帝听到这话,瞬时间目瞪口呆:“怎么会,这……”

张鹤龄摇了摇头:“皇上可知道臣为何建议皇上先发展国内的经济?那便是只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好了,皇上便握住了解决世上所有问题的源头:钱,只要国家富强,那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大可以慢慢解决徐徐图之,皇上不必要一次性提高武人的地位,大可以通过发展军备,提升士兵素质的方式,让大明的军队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能征善战,这样武将的地位自然会一点一点提高。”

“除去这些,对于这些文臣也可以从内部瓦解,他们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内部也不完全是铁板一块,皇上只需要团结大多数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又何必亲自上场,与这些人肉搏呢?”

正德帝听着这些话,面色一点点变得萎靡,直到最后,索性有些摆烂一般仰倒在榻上。

“我就是不服气他们如此桎梏我的手脚,我想要大干一场,他们却偏偏想要和我谈什么孔孟之道,真的是讨厌的紧,明明他们自己也为了利益打破脑袋,他们自己在地方更是连田万顷,深宅高楼,却偏偏用这些话来教导我,真真是可笑至极!”

小皇帝对于旧臣的不满,张鹤龄一早就能预想得到,但是却没想到他竟然积攒了这么多的不满,甚至想要提拔武将来制衡。

张鹤龄只能劝道:“不管皇上心中如何想,这世上之事并没有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朝堂之上的事情,有些甚至要耗费几代之力才能办成,腐朽和落后并不代表他弱小,而代表的是根深蒂固,难以一时间拔除,臣知道皇上心急,但是有些事,就是得一点一点来,皇上自己得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一点点推动,总有成功的时候。”

如今大明朝开国一百来年,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也的确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可是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谨慎小心,因为一时的行差踏错,带来的可能不是重生而是毁灭。

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事情还算少吗?

宋朝的“庆历新政”还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都失败了,可见改革的艰难。

正德帝这孩子虽然跳脱,可是他对于张鹤龄的劝导还是能听得进去的,尤其是张鹤龄也粗略的给出了一个努力的目标,正德帝原本心中的懊恼顿时也少了许多。

他拉着张鹤龄坐到自己身边,低声道:“舅舅的话我都记下了,只是舅舅,你觉得我能成功吗?”

张鹤龄看着面含忐忑的外甥,许久,洒然一笑:“舅舅当然相信你能成功。”

**

这一夜舅甥两个彻夜畅谈,等到第二日,俩人一人顶着一对熊猫眼,和即将回京的谢迁一行人告别。

谢迁在走之前还拉着张鹤龄叮嘱:“昌国公,如今陛下就交给你了,只盼你能不负众望。”

张鹤龄也是拍着胸脯保证:“谢公请放心便是。”

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张鹤龄当然都不希望大外甥出事。

谢迁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又细心叮嘱了一番之后,这才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而张宗说就比谢迁干脆多了,经过昨晚张鹤龄的开导,他对这次自己回京也抱有了一丝期待,守卫宫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啊,要是万一有人作乱,那在宫里的姑母还要他来保护。

谢迁一行人就在诸人的目送下离开了,至于张鹤龄他们,则是用过了早膳之后,这才继续出发。

皇帝这次出来带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张鹤龄这次过来又送来一大批侍卫,因此比之前的人数又增长了一些,对于这些多出来的人,自然也得安排好了,不过他们都是护卫惯了皇帝的人,安排起来也不费事,一路上走的还算安稳。

等圣驾一点点接近九镇,张鹤龄心中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历史上的正德皇帝的确也亲征过,还亲手斩杀了一个敌人。

虽然不知道亲手斩杀是不是真的,但是历史上的那次亲征,皇帝是毫发无损,甚至还亲自指挥了一场应州大捷。

但是这一次和历史上那次却不尽相同,历史上那次明军是防守作战,而这一次是出征作战,这个难易程度就有很大的区别。

张鹤龄也不敢真的保证,这次皇帝就能和历史上一样安全无忧,因此他对于这次出征的前期准备也做了很多。

比如几乎这几年培养的所有细作都派了出去,一方面是探查蒙古诸部,另一方面也是探查这次皇帝将要到达的九边重镇之一宣府。

目前为止得到的信息还是很乐观的,蒙古诸部现在的确在困难期,王庭那边都有牧民开始逃离,而宣府那便,似乎也很稳定,张鹤龄的心也算是放了一半。

很快的,他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宣府镇城。,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